湖北2015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项检测:生物与环境2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努力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生物备考资料,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2013·浙江卷,4)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
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答案 B
解析 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的动物,当雌雄比例为1∶1时,每个个体都能产生后代,此时的出生率最高,B项正确;调控环境条件,使动物性成熟推迟,动物的繁殖时期推迟,会导致年平均出生率更低,C项错误;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增长型的出生率最高,D项错误。
2.(2013·四川卷,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的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 B
解析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3.(2013·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乙丙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 D
解析 随着池塘中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A正确。三种蝌蚪由于相同食物来源或相同生存空间可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可能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B正确。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种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种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自然环境所淘汰,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种和丙种蝌蚪数量减少,乙种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D不合理。
4.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有关成分及其关系,图2为其中a、b、c三种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图,其中有一种为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
B.图1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
C.图2中a、b、c三者之间的营养结构是:a→b→c
D.图2中a、b、c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答案 D
解析 在图1中有两条捕食链,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而不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图1具有生态系统的全部构成成分,应表示一个生态系统而不是生物群落,在捕食链中分解者细菌不占有营养级,B项错;图2中有一种是草,草是生产者,草的数量增加(减少),引起其他生物数量都增加(减少),据此判断c是草,食物链关系是c→b→a,C项错;生物群落包含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个方面,a、b、c中没有分解者,三者一定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
答案 C
解析 X1过程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原核生物,也有一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是没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只有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上下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效率是10%~20%,X1到X3能量传递了两次,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1%~4%,即最小能量值为10%×10%=1%,最大能量值为20%×20%=4%。如果分解者的作用较弱,则有机物会积累,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比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多。
6.研究发现,汞污染中的甲基汞(有机汞)的毒性远高于无机汞。在湿地生态系统等环境中,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化,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B类细菌属于分解者
C.该系统可通过群落演替恢复被破坏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D.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A
解析 由图示可知,A类细菌可以将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而甲基汞的毒性远远高于无机汞,所以提高A类细菌的数量是降低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反之,增加B类细菌的数量是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7.图示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得出( )
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湖泊中呈“J”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的两倍
答案 D
解析 此曲线的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其种群为“S”型增长,t2时刻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故C错误,D正确。t3时刻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A错误;t4时刻种群数量达到K值,并非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B错误。
8.若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共有五个种群,其能量调查如下: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107 kJ·m-2) 2.50 13.30 9.80 0.28 250.00 下面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图
①
②
③分别是相关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最可能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
B.图
①表示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C.图
②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D.图
③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可能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图
①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是根据各营养级所含能量多少绘制而成的;该生态系统中乙与丙处于同一个营养级,二者间的关系是竞争,而图
②所示关系为捕食关系;该生态系统中除去甲和丁后,乙与丙由于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但由于乙试管中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随后二者竞争加剧,图
③可表示二者的关系。
9.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
A.导致水草死亡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 D
解析 藻类暴发,在鱼塘水面疯狂繁殖,引起水华现象,水草等沉水植物因为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光能,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导致死亡;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微生物加速分解有机物,则鱼塘中的氧气继续减少,属于反馈调节;可采用生态治理的方法,如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生态恢复;流经该生态系统(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投放的饵料的能量总和。
10.下图表示某一区域甲、乙两种动物的摄食情况,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
B.若b=0,甲和乙也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若a=b,一段时间后该区域可能只有乙存活
D.若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甲和乙将呈现“J”型增长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动物摄取食物的数量基本相同,又有相同的食物种类,可推测两者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若b=0,说明甲、乙两者没有相同的食物来源,但两种动物生活在同一区域内,导致两者之间仍然有竞争关系;若a=b,说明甲、乙的食物来源完全相同,两者竞争激烈,可能会导致甲动物死亡,只有乙存活;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受食物、空间等多种因素影响,增加食物种类和数量,会导致甲、乙种群数量增多,但不会呈现“J”型增长。
11.如图为某自然生态系统一年中部分能量流动分析的数学模型,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
①生产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②分解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③消费者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总太阳能。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
④表示
B.
②的量越小,可能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
C.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物群落还未演替到顶极状态
D.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对
④无影响
答案 D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可用
④表示;
②的量越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越少,表明该生态系统土壤中的腐殖质越多;演替到顶极状态的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和输出是平衡的,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
④>
①+
②+
③,所以该生物群落还未演替到顶极状态;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及寄生细菌等,对
④是有影响的。
12.某池塘内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甲、乙、丙在水塘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
B.甲、乙、丙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乙与甲之间的数量比值可以表明能量传递效率
D.乙与丙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图信息可知,甲的数量大,分布深度浅,最可能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来自无机环境;甲、乙、丙构成食物链,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题干中甲、乙、丙不构成群落;数量比值不等同于能量的传递效率;根据题干信息只能判断出乙与丙是捕食关系。
13.如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答案 C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是指D同化的能量与C同化的能量之比,B错误;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正确;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D错误。
14.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几种情形,其中a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据此分析:
(1)若图示种群每年以λ倍“J”型增长,N0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t=________。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________(“一定”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
(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Ⅲ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_______。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________,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________(K1、K2、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_______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
答案 (1)N0λt 基因频率 不一定 (2)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增加 竞争 (3)K2 Ⅰ 信息传递
解析 (1)种群在“J”型增长过程中,t年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示阴影部分为通过环境阻力淘汰部分生物个体数量,淘汰部分生物个体会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出现生殖隔离才能产生新物种,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即不一定产生新物种。(2)野生扬子鳄为国家珍稀动物,a点后出现曲线Ⅲ的变化且种群数量为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各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扬子鳄数量减少时,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增加,同营养级内物种间的关系为竞争。(3)东亚飞蝗是农作物的害虫,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种群数量不能为0也不能过多,应控制在K2水平;若a点变化为干旱,据题意干旱有利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增长,则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东亚飞蝗不断地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15.图甲表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部分物质流,图乙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率和时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分析,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__进入生物群落,图中“”表示________;生态系统能量不能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可以反复利用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经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无机物可被生物群落重新利用。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____________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写出两种措施)。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内斗争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__稳定性逐渐增强。
答案 (1)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能量流(动方向) 生物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用于合成有机物(或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物再利用)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40 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任写两条) 逐渐增强
(3)阳光等环境资源 抵抗力
解析 (2)由图乙可知,种群密度在第0~40年,λ>1,即种群数量在增长,从第40年之后,λ=1,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因此第40年时,达到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若要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可通过增加食物,改善环境条件,减少天敌等措施实现;当种群密度在第10~30年时期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导致种内斗争逐渐增强。(3)若此草原向森林群落演替,在这一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同时也使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