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解析:教育学第七章
湖北2015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解析:教育学第七章
2015年湖北成人高考将于10月24、25日举行,湖北成人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解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常见考试知识点
考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考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考点三: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考点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考点五: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考点六: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考点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考点八:教学的三种组织形式。
考点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
考点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例1(2001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 )。
A.促进教师教的过程
B.促进学生学的过程
C.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D.形成技能技巧的过程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考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例2(2002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学实践中,曾出现过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等做法,认为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借助于他们自身的社会实践。试从某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出发,对这一做法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1)这一做法违背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规律。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具有特殊性。因为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
(3)强调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不仅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而且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认识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既不应只强调直接经验而忽略间接经验的掌握,也不应只强调间接经验而忽略直接经验的掌握,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5)学工、学农、学军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选择实践活动应从教学目标需要出发。
例3(2003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当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在注重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和态度的培养。该趋势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哪两条规律?试结合教学实际对其中一条规律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符合以下两条规律: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2)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如果选择(1),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有内在必然的联系。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条件和基础,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和结果。
②知识不能等同于智力,知识的多少并不能证明智力的高低。
③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智力要在活动中才能发展,教学中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智力的目标,并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现。(要联系实际。)
如果选择(2),答案要点是: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客观规律。教学过程应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②学生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又有赖于他们对文化科学知识的掌握。(联系实际。)
例4(2005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试从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出发,评析“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参考答案】(1)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中心论”片面强调教师权威,无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儿童中心论”则是片面强调学生的地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最终使教育目的落空。
(4)(展开分析。)
例5(2007年统考试题)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的哪种理论流派?( )
A.实质教育派
B.形式教育派
C.传统教育派
D.现代教育派
【答案】A
【解析】在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上曾出现过两大流派: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者注重智力的训练,而忽视知识的掌握;
实质教育论强调知识的掌握,而忽视智力的培养。
【错误防范】相关试题如辨析题:知识多了,智力自然提高了。
答案:错误。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从传授知识的内容上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才能具有真正的思维能力。第二,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通过思考,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第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从始至终都应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使学生处在一种对知识的追求状态。在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上也曾出现两大流派:儿童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
例6(2010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在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教学应“以书本为中心”与“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之争。试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加以分析论述。
【参考答案】(1)“以书本为中心”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2)一方面,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的。这些经验是经过前人长期实践概括而来的。学生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最简捷、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学生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直接经验是掌握间接经验的基础。
(3)“以书本为中心”的观点忽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观点则忽视了学生对间接经验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7(2011年统考试题)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这是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
教书8年的经历,使我越来越坚定一个目标:做个“懒老师”。过去,我也曾努力将课文分析来分析去,但学生在读课文时居然没有自己的见解;
当我逐字逐句地批改完作文之后,发现学生仍然没有学会写作文,我顿感泄气。经过思考,我决定还是变“懒”一些吧。我每改一次作文,了解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之后,就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改好的文章没地方发表,就让学生自己编报发表。老规矩,第一期我出给学生看。“不好看?那好,下次就由你们自己出吧,各小组轮流负责,每两周出一期。”对于课文,我也不讲来讲去,讲得自己都倒胃口。“我不勉强你们,你们自己看吧,哪篇好咱们就讲哪篇。不喜欢的课文只讲一节课,作为补偿,下一堂课我增加一篇课外美文。”真没想到,一个星期一篇,一不小心,一个学期竟多讲了20多篇文章。“怎么?还嫌我课讲得太唠叨了,讲得太多了?那好,你,就这位大声嚷嚷的同学,你来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吧……”
问题:这位教师真的懒吗?请结合教学过程的某一规律分析上述案例。
【参考答案】这位老师并不懒,他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这位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批改作文,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做到心中有数;
还选择美文进行讲解、引导。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修改作文,自己编报发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如果这位教师再进行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就更好了。
考点三: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例8(常见练习题)
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的关系是( )。
A.前者就是后者
B.前者指导后者
C.前者反映后者
D.前者决定后者
【答案】C
【解析】在学习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时,注意规律是客观的,而原则是要求,是人根据规律提出来的。此外,要注意把这部分内容与德育原则和德育规律联系起来掌握。
例9(2002年统考试题)
直观手段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 直观,二是 直观,三是语言直观。
【答案】实物模像
【解析】填空题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该内容易考小题。
例10(2003年统考试题)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这体现了下列哪一教学原则?(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错误防范】相关试题如辨析题: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答案:错误。此说法不全面。“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学科的逻辑系统;
二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这里只是强调了“序”的第二层含义,是不全面的。
例11(2006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例,论述启发性教学原则。
【参考答案】(1)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
③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结合实例论述。
【解析】无论是教学原则,还是德育原则,在要求论述时有三步:第一,含义;
第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考生一定要把“基本要求”的几个大标题准确记住);
第三,结合实际论述。
【错误防范】在教学原则部分,较容易出现三类考题:
第一类是论述题,如本题。
第二类是简答题,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案:主要有: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第三类是选择题,如《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不躐等”(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等都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
例12(2008年统考试题)
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是( )。
A.学生的认识规律
B.遗忘的规律
C.学科的逻辑系统
D.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答案】A
【解析】考生如果记住了直观性原则的定义,就会准确地做出选择。直观性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掌握知识。
【错误防范】这道题考查的是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依据,除此之外,考生还需要把直观性教学原则作为论述题来准备。论述题答案的要点是:
第一,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定义。(见解析)
第二,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例13(2001年统考试题)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法和 法。
【答案】演示参观
【解析】填空题的形式虽然不存在了,但是该知识点是易考小题的内容。
考点四:常用的教学方法。
例14(2001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举例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参考答案】(1)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
①教学任务。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任务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②教学内容。学科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不同,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③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认识特点、知识水平等年龄特征。
举例论述。
(2)运用教学方法的总要求:
①综合性。要求教学方法本身不仅能完成具体教学任务,而且应有利于能力和品德的发展,并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②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不拘泥于书本教条。
③创造性。要求教师在把握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举例论述。
例15(2004年统考试题)
在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读书指导法
B.发现法
C.情境教学法
D.导学式教学法
【答案】B
例16(2009年统考试题)
教师借助由字母、单词、数字等组成的“纲要信号”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法是( )。
A.导学式教学法
B.“掌握学习”教学法
C.情境教学法
D.沙塔洛夫教学法
【答案】D
【解析】这里考查的是沙塔洛夫教学法的定义。
【错误防范】在国内外教学改革中,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还有两处需要注意:
第一,洛扎诺夫法,又称为启发式外语教学法。
第二,合作教学法。提出者是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该内容易考选择题。
例17(2011年统考试题)
为使学生了解有关电荷的知识,物理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有关摩擦生电的实验。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演示法
C.实践活动法
D.参观法
【答案】B
例18(2010年统考试题)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倡导过“产婆术”,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谈话法
B.讲授法
C.练习法
D.情境教学法
【答案】A
考点五: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例19(2003年统考试题)
学生完全按教师的计划、要求或讲授来进行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 学习;
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并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被称为 学习。
【答案】接受性研究性(探究性)
【解析】这是一个考查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两种: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例20(2009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论述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育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参考答案】(1)在教育目的上,接受性学习是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的一般应用型人才,而研究性学习是造就学识广博、应变性强的创新型人才。
(2)在学习内容上,接受性学习局限于国家规定好的、固定的教科书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则突破预先规定的知识体系,增添了大量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新学科、新成果等新的学习内容。
(3)在学习方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这是一种灌输一记忆式的机械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动态生成、发展过程,因而呈现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相互推进的鲜明特色。这种学习既能拓展学生知识的范围,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组织形式上,接受性学习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组织形式。它既体现了学习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特点,也体现出综合性、合作性、开放性与多元性的特点。
(5)对以上要点展开论述。
【错误防范】有两处需要注意:
第一,研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学习方式,也可以是一门课程。
第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分享与合作。
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⑤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考点六: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
例21(2002年统考试题)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答案】B
例22(2007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例论述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
【参考答案】(1)教师教的标准:
①教学目的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结构合理;
④方法恰当;
⑤语言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教态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
①注意力集中;
②思维活跃;
③积极参与;
④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3)上述要点要求结合实例论述。
【错误防范】此题曾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过。
考点七:教学评价的类型。
例23(2003年统考试题)
以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目的、侧重于过程的评价被称为( )。
A.终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B
例24(2005年统考试题)
在教学中侧重于对过程管理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例25(2010年统考试题)
教学中,在每节课或学习单元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这种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参照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答案】C
例26(2011年统考试题)
我国现行的中考、高考制度所体现的主要评价方式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多元性评价
【答案】C
考点八:教学的三种组织形式。
例27(2004年统考试题)
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特殊形式是 。
【答案】班级授课制复式教学
【解析】虽然填空题的题型已不存在,但这是一个考点。
例28(2010年统考试题)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教师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合作教学
B.复式教学
C.设计教学
D.分组教学
【答案】B
【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或课堂教学);
第二种是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和现场教学;
第三种是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考点九: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例29(2006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知识的巩固与保持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0(2008年统考试题)
论述题: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说明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参考答案】(1)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愿望等。
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
③理解教材,形成概念。在教学中,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他们理解教材,领会理论。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④知识的巩固与保持。知识的巩固与保持有利于深刻领会知识,自如地运用知识,它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过程中专门的知识巩固工作就是各种形式的复习。
⑤运用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运用,运用知识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
(2)结合实际分析论述。
【错误防范】“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是一道常考的选择题。
例31(2011年统考试题)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例32(2005年统考试题)
教学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 )。
A.目标、原则、方法、程序
B.目标、原则、策略、方法
C.主题、目标、原则、策略
D.主题、目标、策略、程序
【答案】D
热点关注: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湖北成教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成考政策、通知、公告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