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自考网旗下频道:湖北高考网为考生提供湖北高考信息服务 ,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官方信息以湖北教育考试院为准。

湖北自考网

湖北高考
高考首页 高校信息 高考动态 高考分数线 特殊招生 高考作文 高考报考
高考专题:
湖北高考报名须知 考试时间 考试政策 考试大纲 考场查询 成绩查询 录取结果查询 分数线预测 招生简章 高考院校 报考答疑 高考百科
湖北高考网 > 高考辅导资料 > 湖北语文辅导 > 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古典诗词鉴赏》2网站地图

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古典诗词鉴赏》2

来源:湖北自考网 时间:2015-04-10


湖北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古典诗词鉴赏》2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15届广东佛山南海区高三摸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惠山寺与施子羽话别

  [明]华察

  看山不觉暝,月出禅林幽。

  夜静见空色,身闲忘去留。

  疏钟隔云度,残叶映泉流。

  此地欲为别,诸天生暮愁。

  【小题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话别场景?(4分)

  【小题2】颈联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

  【小题1】诗人与友人依依话别,不知不觉山色朦胧,月出幽林,宁静的夜晚却只见空色,诗人几乎忘记了去留,惜别之情在这“不觉”与“忘”中更深一层。(4分)

  【小题2】颈联听觉与视觉结合,几下钟声从云外传来,残叶掩映着流动的泉水,似乎都在催促离别,共同营造出离别时的深沉浓郁的氛围。(3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惠山寺清幽静谧,明月初升、钟声送晚,疏云袅袅、泉流细细,就连寺旁的树林都充满禅意。置身于此,让人留恋忘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联写景的角度有听觉上动静结果,视觉上远近结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辽宁实验分校高三上期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答案】【小题1】【小题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度过之际,一只小船从柳阴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一个蘸字,将桃花鲜艳水灵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而使人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和岸上的花枝连成一片,仿佛蘸水而开【小题2】试题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两句从过桥与乘舟两路写游湖之兴雨后水涨,淹没小桥,只好舍桥登船,柳阴中撑出一叶小舟,使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秀丽幽淡,虚实相生,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柳阴中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夕次未眠2分);逗、临(1分)。

  【小题2】反衬(对比或者衬托)(1分),夜幕降临,人雁归宿反衬作者客居不眠的惆怅(1分);景中寓情(借景抒情)(1分),借人归、雁下表达羁旅乡思之情(1分)。

  【小题3】作者漂泊异乡(1分);景色凄凉(触景生情)(1分);孤独寂寞(1分);夜忆秦关(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篇章结构方面的照应,根据意思寻找相照应的“词语”即可。“次”的意思是“停泊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D。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表现手法,颈联中“人归”“雁下”和尾联联系,明显是反衬(对比或者衬托)手法,用人、雁的归宿来反衬作者的客居不眠;颈联两句,纯粹写景,景中含情,是借景抒情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借人归雁下,都有归宿,自己客居在外,来表达自己的羁旅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思想内容,回到原文依次寻找作者“未眠”的原因。“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体现的是诗人漂泊异乡;“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沈夕”景色凄凉,诗人触景生情,也内心凄凉;“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用反衬(对比或者衬托)手法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表现出夜忆秦关(指长安,表现思乡之情),以致难眠,听到了深夜的钟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5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9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小题】“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词的上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的?请结合注释简要阐述。(6分)

  【小题1】夕阳西下,北雁南飞,浩荡的渭水滔滔东流,景象肃杀而壮阔,与上片的衰败相互映衬,词人寓情于景,衬托出浓郁的衰愁。词人怀古伤今,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深切担忧。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因此,作者是借助描写眼前的荒凉景象和对往昔的回忆来抒发情思的。(15届山东微山一中高三入学检测)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小题2】两首诗都描绘了农村生活,但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主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雨声初歇,斑鸠和鸣,是充满生机的动景。初升的红日,怒放的杏花,是静景。(2分)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2分)(答“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2】欧阳诗主要描写农村风光的优美,(1分)表现农民生活的愉悦与满足。(2分)范诗主要刻画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1分)表现农民劳作的艰辛和生存的艰难。(2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田家》这首小诗一、三、四句写景,二句写农人。通过写景,描绘出一幅清丽无比的乡村图画。辽阔的平川是画面的背景,红日映照下绿油油的桑树、洁白的杏花使画面色彩斑斓,鸠鸟的鸣叫使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刚刚消歇的春雨则使一切显得特别洁净、清新。疏疏几笔,即传达出了春雨过后,艳阳初照下的乡村别具魅力的美。“赛罢田神笑语暄”是农人的精神状态,充满了乐观和愉悦,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未来的自信尽在不言之中,而这又与乡村美景相得益彰。

  第二首则是一首悯农诗,表达了农民辛酸劳苦的同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15届四川成都新津中学高三入学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小题1】这首词的动词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小题2】整首词中,词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说明。(5分)

  【答案】

  【小题1】“跳”这个词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一方面突出了雨势之大之急,另一方面把雨水打在荷叶上又反弹起来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3分)

  【小题2】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满湖烟水,阵阵幽香,不觉沉醉其中。忽然急雨打篷,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与抱怨;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绿荷跳珠的美妙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5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这首词明明题作“咏荷上雨”,一开始反从“午梦”入笔,起手便不同凡响。假如是梦见阴雨倒还罢了,谁知梦见的正是满湖烟雨,氤氲香气,作者正在这迷人的环境里荡舟花底。——这些描写好像跟主题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是用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的美景是公认的,那么词篇就已暗示给你,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更何况梦中的香正是院池荷花的清香呢!散发的“梦初惊”后该是知道身在家中了,然而他却以为还在扁舟,因为他把荷上雨声误作成了雨打船篷声。这里描写已醒未醒的境界,既自然,又别致,而且更加缩短了西湖与院池的距离。“却是”以下完全离开梦境,并在上半阕已打好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荷上雨”的正面咏写。“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接下去,作者把荷叶上面晶莹的雨点比作真珠,说这些真珠随着荷叶的跳动忽聚忽散,最后聚在叶心,就像一窝泛波的水银。这些描写动荡迷离,而且比喻新颖,都是“人所未言”者。再说,作者用变幻的手法,把“稍纵即逝”“转瞬即改”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词篇的形式同内容一样,活泼而不受羁绊,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在抒情写景方面的特殊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试题。

  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阅读下面首,完成题。

  “剑箫”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人形象?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燕子南飞后未来一年都只能拥有梦幻了,(因为)梧桐经过这场连绵秋雨昨天傍晚已经和先前不一样了。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萧萧”同“潇潇”,风雨声),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祝融”是夏神,此处借用,指夏天。三、四两句离开雨说,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秋燕将南归,思念前迹,恍如一梦;梧桐经雨凋落,已与昨暮不同。其实,燕子与梧桐并无此种感觉,乃是诗人怀旧之思、失志之慨,借燕子、梧桐以衬托出来而已。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一凉恩到骨”,直凑单微。“凉”上用“一”字形容,已觉新颖矣,而“一凉”下用“恩”字,“恩下又用“到骨”二字,真是剥肤存液,迥绝恒蹊。这句话既说明了秋雨到来的凉爽舒适对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又何尝不是这个失落和才子对皇恩的期盼!第六句是说穷居寥落之感。末两句宕开去说。“衮衮”,多也,“繁华地”指京都;在繁华浩穰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结束
特别声明: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湖北自考网”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湖北自考网(www.hbzkw.com)”,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考试交流群 获取择校方案
考试交流群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

成考院校 自考院校 专升本院校 资格证 其它热门栏目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