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自考论文: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武汉纺织大自考论文: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语文教育中听说读写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个突出的弊端,就是重“文”轻“语”,重“读写”而轻“听说”。我们必须明白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将是本文的核心。
关键词:存在问题 重要性 听 说 读 写
一 当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语文是什么?对执教语文的教师而言,正确理解是第一要义。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2月《誉滕万林》信中说得十分清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种解释与原意为近,唯‘文’字之含意较广,缘书面之‘文’不尽属于‘文学’也”;
“第一种解释之‘文字’,如理解为成篇之书面语,则亦与原意合矣”。认真琢磨,可知语文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皆蕴含其中。“语文”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显然,今日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功能的界定有源可寻,非空穴来风。
1.许多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17
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就很难有正确的教学实践17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总认为,读写是“硬”任务,大纲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做交待;听说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17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听话说话是人人都会的,读写能力提高了,听说也会跟着提高,用不着单独训练17有的教师埋怨,语文老师都够累的了,那还有时间去搞听说练习17在这些错误思想支配下,语文教学中就常常出现“欺软怕硬”的现象——对读写内容不敢有丝毫马虎,而对说话课则往往是敷衍了事,走过场,有时则干脆为读写让路17
还有的教师主观上也想把听说抓上去,但由于平时对听说教学不研究或研究不够,在教学中练不得法,训不到位,出现问题时又指导不上去,所以常常是费时费力不少而收效甚微17因此几个“回合”之后也就气馁下来17这种由于教师教育思想不正确或训练不得要领而造成的形式主义的听说训练目前还普遍存在17所以听说训练很难走出误区17
2.课堂教学仍以阅读分析为主,忽视听说训练17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课堂中那种老师“满堂灌”学生静听式的现象大大减少了17但是要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念仍在许多教师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17为此他们在备课时广收资料,面面俱到地钻研文章,课堂上在段落大意10中心思想10篇章结构10语法修辞方面舍得下功夫,但却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17教学中尽管有频频“启发”10“提问”和“谈话”,也不乏有“一声雷”似的热闹景象,但仍没有跳出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语文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模式17一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断和知识,而真正的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却是微乎其微17这样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学校和许多教师中并不少见17
3.小学生的听说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17
重“读写”轻“听说”的课堂教学和听说训练中的形式主义,影响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和大纲的要求相比差距不小17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敢说10不会说10不爱说和不善说17
不敢说17在课堂提问时,有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站起来就紧张脸红,低头不语,即使有回答,也是只言片语,声音低得难以听清17但这些学生在家中,在父母面前却能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必要时还会耍一阵子“小皇帝”的威风,让父母“唯命是从”17这些学生的家长常常不相信老师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不敢讲话17
不会说17不少小学生或先天素质较差,或对所要说的知识不懂,因此在回答问题或单独的“说话”课上结结巴巴,手足无措,脸也憋得通红,却说不出几句明白的话来17
不爱说17在课堂中不难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很注意听讲,但总是沉默不语,自己很少举手,当然也就更少有说话的机会17
不善说17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许多班级举手率虽然很高,但能言语流畅比较准确回答问题的还只是少数17多数学生往往在说话时出现神态紧张,声音偏低或偏高,有的乡音土话较重,词语贫乏,内容简短,或语句重复脱节,语病比较多等问题17因此发言机会最多的自然是那些能让老师满意的“红花”,多数学生只好做了“绿叶”17
二 我们必须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听说读写“四项全能”。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其一,听说读写都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的。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
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
吸收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又是吸收的深化,二者相互促进,推移前进。
其二,听说读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都有表达方法、技巧问题。听和读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无疑又可帮助加深听和读的理解,提高听和读的水平。
听和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如何表达;
说和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听和读可以给说和写提供表达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样板,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即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
其三,听读说写训练都是以教材为依凭,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的。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既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又是训练听读说写的依凭。编辑同志除了精心挑选文质优美的范文外,还精心设计提示和练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在训练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听读说写训练虽然有个课内外结合问题,但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里进行。
既然听说读写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属,我们就应从重读写,发展为听读说写一齐抓,做到“四项全能”:听能大量听记,读能快速积累,说能现想现说,写能下笔成文。所谓听能大量听记,就是用耳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听多得的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作一次性的回答。所谓说能现想现说,就是口头输出信息能力有所突破,能先想后说,边想边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用“腹稿”取代文稿,由几小点扩大到一连串相关问题。 所谓读能快速积累,就是用眼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读多得的问题。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两遍后能掌握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所写的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并做到边学边滚雪球。所谓写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半节课能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通过“压时增次”解决“害怕写,写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四项全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这样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读书重在积累。今天的学习依赖过去的学习,学习新知识就是以过去知识为基础。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东西,所以必须边学边积累,而不能边学边丢。实验把掌握一连串相关问题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目标,对这些问题学生都经过读、听、思、记、说、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储备“仓库”里的财富。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同时培养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说比听读难度要大,实验安排了初级和高级两个训练层次。初级是多题口答,是教师领着学生走;
高级是命题口头作文,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路。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出说话者的水平,决定一席话的最终成功与否。表达能力强不强,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实践密切相关。据统计传统方法每个学生平均三节课回答一次提问,上讲台口头作文一个学期平均不到两次。实践机会这么少,自然难以提高。
三 有目的的听、有计划的说、有步骤的读、有意识的写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听”通常是指学生上课时听教师讲解,是一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听”。久而久之,学生坐享其成、不动脑筋的听课习惯形成了。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要求教师上课生动、有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爱听的积极性,如上《爱莲说》时,我们边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边让学生聆听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优美语段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莲的总体感受,这样不仅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了“听”的兴趣,更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
3.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地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单元后面安排有“口语交际”这一部分内容,可见“说”的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
2.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说”的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如果进行各种朗读和表演活动,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外进行“说”的实践。如经常举行小型主题班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等以“说”为主的活动,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三)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
朱熹在《读书三则》中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可见“读”是一种口、眼、耳、脑并用的语言训练形式,是语文教学的一把重要钥匙。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章都是经过科学筛选的范文,具有典型性、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读”的趣味点,对范文的谋篇布局、风格特点、题旨意境等进行生动的分析和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
要注意训练学生泛读能力。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家名著,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提高课外阅读量,并达到一定的数量。在泛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读书的速度,培养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金钥匙。”因此,教会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能使其终生受益。
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实际中,“写”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训练。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写作。如上《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想象力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和辩论赛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有趣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2.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为主,使学生能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而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
3.写作训练还与平时的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发挥示范和激励的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指导学生。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上下五千年(语文新课程标准) 出 版 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1月1日版
【2】朱熹《读书三则》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3】《语文教学大纲》<<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09年第Z1期
【4】叶圣陶<<誉滕万林>>1964年2月
【5】《朱自清全集》第五卷,第10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
本文来源于www.hbzkw.com <a href='https://www.hbzkw.com' target='_blank'>湖北自考网</a> , 原文地址: 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327142346.html
相关推荐: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湖北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政策、通知、公告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