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农自考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华中农业大学自考论文:
在宁夏生活的两年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与汉族民族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在这样的民族矛盾下,由小范围的游行静坐,到大范围的民族互斥,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向心力的重要性。因此,我就想小小阐述一下,我对于民族文化向心力的浅薄见解。
从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到隋朝杨坚的统一天下。从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到新中国的安定九州。无不是继战国纷争走向秦国一统的相类似的历史盛世。在长期的分裂纷争之后,总会有一段时间的长治久安,由混乱回归一统。但是,一统的局面是如何得来的呢?是靠谁的拳头硬,谁的武器好吗?我认为并非如此,而是历史的必然性。我们纵观历史,无论秦末的楚霸王项羽的楚军,还是隋唐时期的突厥、契丹,在综合军事力量上,都远胜于最后一统中原的刘邦和杨、李政权。但最终的胜利者,却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如此呢?我觉得,正是因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促使他们走向了大一统!每当乱世之后,人民渴求统一和和平,然后,这些能够给人们带来和平的超卓人物,因时而起,促成了大一统的局面。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可是,西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就不渴望统一和平吗?既然渴望,为何东汉演变成了三国鼎立,魏晋分裂成了长期的南北对峙呢?这正是因为,当时因时而起的英雄人物,虽然无论在才智勇气,手段魅力上,无不是上上之选,但却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民族文化向心力的作用,只知去争夺,却不知争夺的意义与副作用。南北朝之所以长期分裂,就是因为“永嘉之乱”所导致的结果。从此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了一个混乱的大融合,匈奴、鲜卑、羌等民族不断渗透中原,各自建立自己的政权。但是,民族间的仇恨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化解的,除非是其中一族的迅速振兴,才可解决这些问题。
而民族文化向心力的作用,正是将一个民族的文化,伴随着军事与强权,使所有在这个政权下生活的人们,接受并支持这样的民族文化思想,这便是民族文化的向心力了。
有的时候,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就如同宗教的作用一般;
以此来完善和约束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规范。这正是强大的武装与政权无法做到的。秦始皇一统六国,营造了统一和平的生活环境与氛围。但是,他却没有找到一种统一的民族文化,让人们去接受与学习,也因此,造成了秦王朝的迅速败亡。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却已汉族文化,作为统一的民族文化,使所有生活在汉庭统治之下的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族的民族文化和思想,并根深蒂固的维持这种文化的权威性、至高性和单一性。也因此,汉朝才能持续如此长的时间。
民族文化的向心力的营造,首先要保证的前提,就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权威性、至高性与单一性。历史证明,民族大融合只存在于人们的理想当中。各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经历、发展和生活地域等等不同的因素,造成了各个民族文化上不同的差异与矛盾。我们不要小看这些矛盾,这些差异与矛盾就是促成一次次民族仇恨的根源。
所谓的民族大融合,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现实中,是无法彻底实现的。如果强行让民族融合,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惨痛的教训。杨坚促进胡汉文化的融合,使胡人汉化,汉人胡化;
甚至任用胡人为官,传播胡族文化。其结果就是,他的儿子杨广,便是死在宇文化及这个纯粹的胡人手里,结束了他梦想中千秋万代的大隋统治。而唐政权依然没有吸取这样的教训,去搞所谓的民族大融合。在民族文化不统一的前提下,互相碰撞,互相激化矛盾,最后促成了五代十国这样的悲惨历史的出现。
汉族文化作为在我国流传时间最悠久,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理应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统一标尺。以汉统为前提,使汉文化成为最具民族文化向心力的文化。以此来消弱、控制和引导民族文化的矛盾与碰撞,促进长期的稳定与思想统一。
我国现代社会,也正是因为民族大融合,造成了,没有一个民族文化,能够形成权威性、至高性和单一性;
也因此,我们的国民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向心力约束。造成了现代人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自己,约束自己;
使得现代人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灵魂,唯利是图;
为求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社会现状。今天的社会,社会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人民丧失道德标尺,各种民族文化互相交杂,出现各种思想上的矛盾,也因为这种原因,使得各种文化或思想不再单纯,亦不再权威。人民也就自然而然失去理想与信仰。对已经不再纯粹、不再权威的民族文化失去敬畏。民族大融合的弊病与严重后果,已经在今天的社会中渐渐展现。如果再不恢复民族文化向心力,我们将步上五代时期的后尘。
编辑:
华中农业大学自考
相关推荐: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湖北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政策、通知、公告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