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新闻类和传记类文本阅读》1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15届广东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
张 杭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
不仅公众,就是在文化界、文学界,有很多人对于当代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当代最好的诗人是海子,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常识?对于八九十年代,那个还提供诗人出道机会的时代,出道的诗人,无论学院派还是其他,在他们的演讲中,还带着对海子博物馆似的敬意。而对于80、90后写诗者,海子不再被提起,被回避或是被忽略。海子是最早的习作期记忆,海子是一个缺乏现时代复杂性的诗人,海子是谁?“我其实并没有读过海子。”海子已经死了25年。从他死到现在,足以成长起一代诗人。每年的今天,在豆瓣上、微博上涌现而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他们都是在海子死后才出生的。必须看到诗的世界早就变了。对于每个人,如何看待海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问题。
俗气得不能再俗气的论调是诗歌已死,无知得不能再无知的看法是现代汉语诗不行。实际上,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
七月派带来不纯的世界和纯诗的人格,九叶派带来分析时代和社会的方法,朦胧诗于中国正如象征主义和阿克梅派于俄罗斯。从诗歌本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到了海子,现代汉语诗才在音乐性这个面向达到了较高的“完成度”。同时作为一种启迪和标准,这种自觉对于后来的、我们这一代诗人成为必要,并因此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声音的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
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一个最浅层的现象是,大学生诗歌写作。海子的成功维持了一种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其人其事其诗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写诗冲动,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成为年轻诗人的必经之地。由此形成了北大和上海诸高校这两个被自身运作所强化的营地。新世纪初年,大学BBS兴起,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场所,为大学诗歌带来了新一轮繁荣的开始。那段时期,曾流行过“海子体”,满眼麦子、土地、风,空洞的意象。写诗变得容易,也成为一种投机。
海子风刮过,“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海子也连同被抛弃,唯一留下来的是语言的标杆。在翻译诗的大量阅读和外语能力提高之下,视野扩展了,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那些“学成者”将之推广,他们(这些榜样)便是布罗茨基、米沃什之类西方当代大师。他们是新批评之后综合而熟巧的一代诗人,他们的优异之处在于综合。之所以转而学之,意味着汉语的新一代严肃、自觉的诗歌写作者,为超越海子所走出的道路渐趋清晰。
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突破之路?我曾谈过一种分类:有两种天才,单一的天才和较全面的天才。安德烈耶夫、特拉克尔、洛尔迦、策兰是前者,沃伦、布罗茨基、沃尔科特、托尔斯泰是后者。等等。
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既没有完成现代汉语诞生伟大诗人这一历代愿景,也没有发展出有效的诗歌的方法表达更大范围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种种处境。因而在海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退却自有别的社会原因,但诗人们确是在他的空缺之地寻求。
一种综合而整饬的风格,同样造就了大量缺乏足够区分度的诗和写诗者。我看诗,时常期待一些突然的东西,认为亟需新颖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个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重看海子,重新发现从他那儿丢失了什么。
综合的尝试、表达复杂问题的方法,在80、90后诗人那里还没看到太多有效的实践。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海子?我说,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
(原载2014.03.25 第49期《洞见》)
【小题1】文章开头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海子的“意味”分别是什么?(4分)
【小题2】文中说“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海子的贡献是什么?(5分)
【小题3】作者说“‘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为什么?(6分)
【答案】
【小题1】
(1)(2)对于八、九十年代出道的诗人而言,对海子有博物馆式的敬意;(3)对于80、90后写诗者而言,回避或忽略海子,海子是最早的习作记忆。(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从诗歌本体而言,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2)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海子的成功维持了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3)“海子体”在诗坛流行。(5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因为(1)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2)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因而在孩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3)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6分。每点2分)80、90后4分)
【小题2】本文是通过那些事例来推崇范敬宜的?请作简述。(5分)
【小题3】本文用很大篇幅写白岩松,对于表现主题有什么积极作用?(6分)
【答案】
【小题1】(4分)
①有直觉,够敏感,善于发现新闻。
②能引导受众(读者、观众)领会新闻所包含的时代气息、历史意义。
③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开拓。
④要有个性特点,有风格特征。(每点1分,答对3点给4分)
【小题2】(5分)
①发表记者调查《莫把开头当过头》,胆识过人。
②先后担任《辽宁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锐意创新成就个性风格。
③去清华执掌新闻传播学院,回到新闻生产线的开头。
④评说电视新闻,有真知灼见。
⑤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还说来生还要做记者,真懂真爱新闻事业。(每点1分,答对4点给5分。只举事例,没有评价(例如第
①点,没有“胆识过人”之类的评价),本题最多得3分。)
【小题3】(6分)示例:
①作者把白岩松的创新之举看做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的临别之谊,写白岩松有推崇创新、纪念范敬宜的意味。
②白岩松创新之举的成功,印证了范敬宜对电视新闻的评价,表现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
③用白岩松使电视新闻的屏幕“变得厚实起来”的近例,使范敬宜《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远事变得如在眼前,让今天的读者更有感性体验。
④用范敬宜、白岩松的事例表明“永远站在新闻的开头”的现实性和可能性,凸显作者的主张。(每点2分,本题最多得6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文是一则通讯,属于新闻。文章的开头,即“新闻开头”有“导语”的意味,“站”有“树立”、“起标杆作用”的意味。有了这些理解,考生就可以找到文中诸如,当很多人质疑改革开放的时候,范敬宜“凭新闻人的直觉,写就此文”,“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等信息,进而总结出答案。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可通读全文,梳理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即可。第三、四段可以总结出第一点;“由《辽宁日报》、《经济日报》至《人民日报》,总编辑一路做过来。……因锐意创新而成就了自己的总编辑风格”,可总结出第二点;“因最后做了个教书匠,而真的回到了新闻生产线的开头”,可总结出第三点;“老范……虽然没有从事过电视新闻工作,但也曾评说过央视新闻,言语间,以新闻基本规律为尺”,“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就更强大了”可总结出第四点;“报人老黄,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新闻人要时刻让自己新鲜着”“报人老范,最动情的一句话是: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可总结出最后一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的主人公是范敬宜,作者写其他人,肯定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考生只需找到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白岩松的,这些方面与主人公范敬宜有什么关系即可总结出答案。作者定“报人老范去世的前一晚,电视人白岩松正在创新……于无意中送新闻界老前辈一程,冥冥中,也算是令同仁赞许的一番临别之谊”,表达出推崇创新的意思;“这是最新鲜的‘电视化表达’……报人老范,当年是这么评价电视新闻的……”,作者借写白岩松,验证了范敬宜的真知灼见;作者说,“我们知道,这个想下辈子还做记者的人,很快就会回来”,意在告诉读者,范敬宜的精神一定会有继承者,而白岩松的成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考点: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2.(15届广东揭阳、潮州金山中学暑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全球最富的教授
高 峰
和中国许多教授一样,很多外国学者也热衷于通过出书或讲学赚钱,但是要想借此成为亿万富翁却很困难。不过,《福布斯》杂志近期披露,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授大卫•切瑞顿的个人资产高达13亿美元(1美元约合6.36元人民币),堪称“全世界最富有的全职教授”。
上小学时,切瑞顿迷上了音乐。他开始参加暑期音乐剧课外班,并多次参加学校合唱团和音乐剧的演出。切瑞顿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经常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因此深得大家喜爱。不过,他的性格也有着特立独行的一面。比如,中学里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棒球,切瑞顿却偏偏喜欢短跑,经常一个人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小时。
除此以外,切瑞顿的另一个兴趣点或许就是数学了。在众多任课教师中,他对数学老师艾尔文的印象最深刻,他曾经回忆说:“我记得那是1967年的一天,他充满激情地告诉我们,计算机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当时计算机还是新鲜玩意儿,我们中没有人见过它,但艾尔文已经将一个信念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
中学毕业后,切瑞顿向阿尔伯塔大学的音乐专业递交了入学申请,却没有被录取。他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该校数学系就读。在大学里,业余时间很充裕,他继续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练吉他、参加话剧和音乐剧演出,有些朋友甚至认为他是专业的吉他手。不过,切瑞顿始终没能真正从事音乐事业,在读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专业后,他转入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又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他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当了3年助理教授,1981年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因为这里是计算机科学的先锋,而且资金雄厚”。
在斯坦福大学的工作让切瑞顿如鱼得水,他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互联网运转得更快、更安全。在这里,他与来自德国的博士生安迪•贝克托尔谢依姆成为好朋友。当时硅谷涌动着一股创业潮,切瑞顿的许多同事和学生都纷纷“下海”成立科技公司。1982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离开斯坦福大学,与别人合伙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但切瑞顿却不为所动,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给切瑞顿打了个电话,两人共同创办了花岗岩系统公司,这是一家生产具有信息交换功能的局域网设备的公司。成立仅14个月后,美国著名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思科公司就出资2.2亿美元将其收购,切瑞顿所拥有的10%的股份也变成了2200万美元现金。“几乎一夜之间,我不必再为钱工作了,也不必再为还清购房贷款而发愁了。”他回忆说。
此后,切瑞顿和贝克托尔谢依姆继续合作,先后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和一家云计算设备公司,前者后来被太阳微系统公司以1.2亿美元收购。到目前为止,切瑞顿已经自掏腰包超过5000万美元,先后投资了17家高科技企业,几乎都获得了收益,极少失手。
在切瑞顿的投资记录中,最得意的一次“出手”当属为谷歌公司提供创业资金。当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斯坦福大学的在读博士,虽然切瑞顿没给他俩上过课,但全校都知道这位教授对互联网和办公司都“门儿清”。事实上,拉里•佩奇两人操心的是如何为他们的技术申请专利,以及为尚未成立的公司筹措资金等问题。但切瑞顿却看得更远:“这好比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考虑如何把他们养大。”他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商业理论,并安排他们与自己的老搭档贝克托尔谢依姆见面。
1998年8月的一天,在切瑞顿家的门廊上,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向贝克托尔谢依姆介绍了谷歌的技术和理念。半小时之后,贝克托尔谢依姆就领会了这个新搜索引擎的过人之处,也搞清了它的赢利模式,他对两个年轻人的想法非常感兴趣。
“如果他们每天能吸引到100万次点击,每次点击赚5美分,那就是5万美元,至少他们不会破产吧!”贝克托尔谢依姆当即跑回车上去拿支票簿,开出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这时谷歌公司尚未成立,于是佩奇和布林赶紧去注册,以便拿到这笔钱。后来,贝克托尔谢依姆又向谷歌投入10万美元,切瑞顿自己也投入了20万美元。到今天,这两位原始股东各自所持股份的市值都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
希德哈思•巴特拉曾在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他一语道出切瑞顿的独特优势:“科技人才都精通技术,但当他们面对风险投资者时,很可能茫然若失、不知所云,而大卫对一项新技术的前景总能一目了然!”
梁松是切瑞顿在2003年带过的博士生,他对导师的教诲仍记忆犹新:“他是我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并教给我们如何这样思维——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追随潮流。他希望弟子们能够从大处着眼,探寻改变世界的方法!”
(本文选自2012年《环球人物》,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4分)
【小题2】文章援引了大卫•切瑞顿两位学生对他的评价,这样对表现大卫•切瑞顿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大卫•切瑞顿的求学、就业、致富经历对你有哪些启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这个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大卫•切瑞把创办公司比喻为生育孩子,要考虑像养育孩子一样精心经营。与后文的给学生讲解商业理论并推荐有经验的搭档一起,(2分)表现出身为教授的切瑞顿具有长远目光,也揭示了他成为最富教授的原因之一。(2分)(1)援引的两位学生的话,都是为了表现切瑞顿作为优秀的教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1分)
(2)援引巴特拉的话是为了突出切瑞顿超乎常人的前瞻能力给学生的影响。(2分)
(3)援引梁松的话是为了突出切瑞顿作为教授在创新思维方面对学生的言传身教。(2分)
⑴兴趣爱好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要一味任性,而是要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做好眼前的事情,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切瑞顿始终没能真正从事音乐事业,在读了一段时间的数学专业后,他转入计算机专业,后来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又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最终在计算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⑵专注的学习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1982年,贝克托尔谢依姆离开斯坦福大学,与别人合伙创立了太阳微系统公司,但切瑞顿却不为所动,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⑶做好看似平凡的本职工作也能卓有成就。因为对全职教授工作的专业、尽职,在帮助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每点2分。如果从善于合作、高瞻远瞩、善于投资等方面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6分)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6分)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8分)该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
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 9 1 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 9 1 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 9 1 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五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沭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 《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②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砢《我是祖父的追随者》)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 1 9 1 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
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 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
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 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
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 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 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
【小题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6分)
【小题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
【小题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小题1】C E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
【小题2】
①在师资方面,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
②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
③在管理方式上,推行教授治校。(每点2分。)
【小题3】
①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
②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
③北大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每点2分。)
【小题4】
①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
②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
③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
④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的房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偷换概念。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B项,“不顾教育部反对”错。D项,“大学评议会规划各的工作”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师资方面、治校理念和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来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答案区间在文章的中后部分,可分三点来概括其在三个方面“引领时代风气”。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这实际是是一道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题目,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