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5年高考语文备考必做试题9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语文备考必做试题,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是结合诗题“初见”二字,窥见作者惊喜心情;二是从具体诗句中体味。如“赖有青山豁我怀”,一种对青山依恋与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三是从结构上来看,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出作者的心情了。
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一是从炼字角度,对“出”的理解,有助于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二是从表现手法看,动静结合,而浓烈的画面感,又使得此句充满动感,给人极深的印象。三是从拟人手法切入,使得山峰形象生动传神,表现作者高洁独立的人格。
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
诗歌赏析:
本诗为“咏山”之作,却未“开门见山”,而是为“山”的出场作了层层铺垫。作者首先由宦游的失意起笔,一个“困”字,逼真地摹写出作者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的悲凉心境。次句则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作者与山的距离,作者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第三句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晖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作了一番描摹。如此,不仅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登场,“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戛然而止,留无穷想象于读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首诗从分类上看,应为写景诗,从“逐胜”“忘寒”“春风”“最爱”“晴后雪”等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雪晴后东山的喜爱之情,从而可以分析出诗人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句诗中的“软”为形容词,是表示通过触摸才能感知事物特点的一个词,而此处用来修饰“光”,自然突出了夕阳的特点;“涌”为动词,此处用来修饰“银山(雪山)”,赋予了雪山动感和生机,突出了雪山巍峨的壮丽景象。从这些角度来分析二字的妙处,才能更合乎考查意图。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这首诗的写景非常准确生动,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诗中所用物象往往有所寄托,“孤舟”“微月”“枫林”共同营造了一种凄清落寞的氛围,应是诗人心境的折射。
答案:“孤舟微月对枫林”的作用:通过写“孤舟”“微月”“枫林”,交代了听筝的环境,为全诗定下清冷凄凉的基调,烘托了气氛,借此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岭色千重万重雨”的作用:此句既可理解为在写实景也可理解为通感手法的运用,以视觉写听觉,展现了“鸣筝”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或流人和作者)的孤寂悲愤(或理解为复杂的思想情感)都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
.这首诗中“断弦”两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分析“断弦”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评价,答题时不能把词或者句子孤立起来谈,要把它们放在诗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来分析。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音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答案:反映了筝曲的激越。表现了弹筝人的激愤情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语言运用.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辽阔的大地,总是在春的期待中,慢慢地拥有了绿色的植被;所有的冰雪,总是在渐行渐暖的春日,默默地融化,孕育了一季的湿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及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中的“春的期待”“拥有了绿色的植被”“默默地融化,孕育……”等处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大地在春天中的变化。仿句也应运用比拟手法,把某物人格化,要注意选择恰当的仿写对象。
答案:(示例)微小的种子,总是在汗水的滋养中,渐渐地成长为高高的果树;所有的辛苦,总是在日益成熟的秋天,兴奋地张扬,收获着满树的喜悦。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其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幅获奖漫画,请以评委会的名义为其拟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整、散句式相结合,流畅连贯,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运用“三‘看’一‘联’”的方法。要概括漫画的寓意,首先要“三看”,即要分析漫画的主要信息点。该漫画的主体是很多孩子(人)被装在了一个笼子(物)里,而结合笼子外的标签性的文字“暑假兴趣班”(文字)可知,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些所谓的兴趣班就是牢笼。其次是一“联”:结合当今社会上这类教育现象可知,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挤占了孩子们的假期,扼杀了他们的天性。漫画的寓意就在于对这类教育现
象的讽刺与批评。对于第题要结合颁奖词的特点,从深刻寓意、艺术构思上解析,注意语言要整散结合,生动流畅。
答案:(1)该漫画批评了社会上乱办兴趣班、挤占孩子休息时间、扼杀孩子天性的现象。
(2)贴近社会热点,暴露教育死角。构思巧妙,触目惊心的大鸟笼,幼弱疲惫的孩子,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具讽刺意味的标题,抨击了名为培养“兴趣”,实为扼杀天性的教育现象。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