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2014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3)
四.解题示例
抒情散文——借景抒情——主旨:景之特点与人之情感相通处
1、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一一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自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入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B.抓语词,定特点。
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p#分页标题#e#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
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
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
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
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2、巷------ 柯灵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1、文章第二、三、四段写“江南小城市中”的“巷”,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三个特点。(6分)(不超过8个字)
2、作者在第四自然段中有这么一句话“它(小巷)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为什么说是“可能”?又为什么说它是“现代的乌衣巷”?(4分)
3、作者在第4段中涉及了一首唐诗《乌衣巷》的有关意境,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文章的最后一段连用了4个以“爱”引导的句子,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5、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