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5年高考历史抓分训练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历史抓分训练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在当代,经常会出现“新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解析 题干中对古诗随意改动是一种语言上的污染,内容比较单调,不太健康,应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故选D项。A、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排除B项。
答案 D
2.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中,对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最大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影响最大”,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答案 B
3.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指用‘衡石’为文书测重),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范文澜也说:“秦始皇规定一天看奏章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秦始皇阅读的奏章之所以用“衡石”与市斤衡量,其原因之一是( )
A.秦朝奏章主要用绢帛书写
B.秦朝奏章主要用竹简书写
C.秦始皇每天阅读奏章很多
D.秦朝的纸张很粗糙且很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与解读信息、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切入点是造纸术。本题以生活场景入题,考查对秦始皇时期阅读奏章场景的认识,隐含考查造纸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解答本题依据材料并对照选项即可进行判断。
答案 B
4.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 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不为尊”、“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答案 B
5.在当代,经常会出现“新古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B.传统文化的大众化
C.传统文化的创新化 D.传统文化的庸俗化
解析 题干中对古诗随意改动是一种语言上的污染,内容比较单调,不太健康,应是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庸俗化,故选D项。A、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排除B项。
答案 D
6.2012年暑期电影《画皮》讲了西汉和亲的故事,下图是电影中一捉妖大师的《妖典》手册,对此手册描述正确的是( )
A.书影中的字体是楷书
B.可能采用了活字印刷技术印制
C.此手册采用的是“蔡侯纸”
D.手册中的绘画能够达到“写意传神”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汉和亲”,四个选项中必须符合“西汉”才是正确选项,秦汉时期的绘画特点是“写意传神”,故选D项。A项出现在魏晋,B项出现在北宋,C项出现在东汉,皆排除。
答案 D
7.“秉持公心,指谛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鲁迅先生评论的这部小说是( )
解析 回答本题关键是“指谛时弊,……尤在士林”,说明这部小说对封建社会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现象进行揭露、批判。分析四部小说,本题选C项。
答案 C
8.《说文解字·序》载:“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八曰隶书”。《汉书·艺文志》亦载:“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以上材料反映了( )A.隶书是秦代八大篆书字体之一
B.隶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C.隶书是汉代狱官为书写方便而创
D.隶书的创建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
解析 根据题干“隶书矣……施之于徒隶也”分析,D项符合题干意思。A项不符合题干内容,B项史实错误。C项不符合题目内容,隶书出现的先后顺序颠倒。
答案 D
9.“写字迅速,往往上下字连写,末笔与起笔相呼应,每个字一般也有简化的规律,但不太熟悉的人有时不易辨认。”这是指(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连写”、“不易辨认”等,可以判断是草书。
答案 C
10.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评论道:“写其人不徒写其貌,要肖其品。何谓肖品?绘出古人平素性情品质也。”下列与郑绩所评论的绘画风格一致的是( )A“振笔直遂”,“追其所见”
B.“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之千里”
C.“写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D.“钩勒工细,良工苦心”,“九朽一罢”
解析 根据题干所说郑绩在《人物画论·肖品》中反映的是画家注重意境情趣,应该属于文人画的范畴,故应选择C项。
答案 C
11.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即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由此可知,“六一居士”的取号( )A.表明住地和志趣 B.是在发思古之幽情
C.抒发使用者的某种情操 D.意在炫耀个人的才学
解析 材料中没有出现欧阳修的住地和志趣,也没有抒发思古之幽情,更不是炫耀个人的才学,所以排除A、B、D三项,选C项。
答案 C
12.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主张“真心”
解析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由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
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但这对于封建统治者来说,……满足了专制者游玩的需要。运河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
材料二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看风水;火药可以制造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诞生之前,但其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
材料三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并再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不能引用材料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三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3)科技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第(1)问,注意材料对万里长城、大运河、四大发明的认识可得出文明的特征。第(2)问,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信息。第(3)问,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回答。
答案 (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例子:印刷术和造纸术可以促进文化新发展也可以用来大搞迷信活动;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礼”,可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社会,也可以被统治者改造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2)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
(3)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爽,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回答“特征”。第(2)问,回忆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等知识回答。第(3)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特征回答“因素”。第(4)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认识”。
答案 (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特征:大一统。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
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