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5年高考历史模拟训练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015年湖北高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湖北高考网整理了2015年湖北高考历史模拟训练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D
2.下图所体现的内容( )
A.推动了中国广大农村人口迅速增长
B.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处分权
C.有利于中国农产品的市场化
D.改变了中国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解析:题干图片反映了“包产到户”的实施,在之后迅速扩展到全国,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出现了大量剩余产品,所以有利于农产品的市场化,故C项正确。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一直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故A项错误;B项发生在21世纪以来,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故农村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化,D项错误。
答案:C
3.(2014·金华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4.(2014·石家庄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表解读能力。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答案:C
5.(2014·长沙高一检测)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B.经济结构的调整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点为经济体制改革。C项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以后,不选;D项表述错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题干信息并不能得出B项结论。
答案:A
6.(2014·盐城高一模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从“吃不饱”到“吃不了”。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解析:由材料中“一些国营企业从‘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找米下锅’”可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营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商机,使企业恢复了活力,其原因是企业自主权的逐步扩大。
答案:C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从后来的实践看,“好路”“新路”的“路标”是(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解析:“南方谈话”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B、D两项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B、D三项与时间不符,排除。邓小平说要有“冒”和“闯”的精神,就是要走一条与计划经济不同的道路,那么该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8.(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9.(2014·武汉高一检测)从1993年3月到1998年2月,八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多个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如《公司法》《票据法》《保险法》等。这些立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保障企业的合法地位
C.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D.限制企业的不法行为
解析:市场经济下市场是资源调配的主要手段,但市场调节有它的局限性,因此要通过立法规范市场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立法,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10.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第二次创业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C.上海浦东新区的设立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秋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联合18户人家搞了大包干。农民群众对“大包干”赞不绝口:“鞋合脚,政策好。人出力,地献宝!”“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社员都想搞。只要干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二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编者按”明确指出:“已经出现‘分田到组’‘包田到户’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材料三 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载入宪法。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包干”受到农民欢迎的原因。
(2)材料一、二表明在改革初期面临怎样的分歧?根本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初期农村改革的认识。
答案:(1)
①符合农村生产实际,农民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成效明显(农业大丰收);
②计划经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分歧:对农村改革的认识。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的阻碍。
(3)材料一:改革必须与实际相符;材料二:改革是破旧立新;材料三:正确的改革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1985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
——1990年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四说明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这一主张的提出说明了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有何认识?
答案:(1)否定以计划和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进一步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3)一致。因为邓小平的这些言论的中心内容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
认识: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最大认识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