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命名的那些“道道”要改改了
名称再响亮,产品无质量、无市场还是枉然。高校唯有跨越“名称教育学”阶段,才能跃进“(实至)名归教育学”层级。
今后,高校命名将不得使用“中国”“中华”“国家”的字样,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近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其中对于高校的设置、升级、命名等作出具体的规定。(2月7日《京华时报》)
高校命名本无需多少讲究,根据地域名称与高校定位及学科特色就能得出通俗易懂的“校名”。校名跟人名类似,就是一个符号,并不能承载太多的内涵。但是,一所新高校命名,想一炮打响,首先会在校名上下工夫。从高校数量与高考生源的“供求关系”来看,已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教育部下属的中国教育在线曾发布《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将因生源枯竭面临生存挑战。新生高校或升格高校,总希望通过一个“叫得响”的校名,来吸引生源。
去年我的孩子参加高考,在填报志愿时,一本厚厚的《2011××省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几乎翻烂,也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见识了全国诸多高校。另外,还通过网络查阅大量高校的招生及相关信息。搞得焦头烂额、寝食难安。不都说,填报志愿是门“技术活”,果不其然。当时就感叹于中国高校之多,让你目不暇接;
五花八门的校名,让你眼花缭乱。留神再发现,“国字号”未必在北京,“省字号”未必在省城。家有考生的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心仪高校时,最看重的并不是校名,而是出于考分、分数线、高校专业以及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综合考虑。
名称或可超越“名称价值”,或者说,具备“衍生价值”。最早有“名称经济学”概念,主要是企业在命名时讲究。企业名称属于企业文化范畴,是打造品牌、品牌价值等的“浓缩”。但一直以来往往存在着一种谬误的认识,即企业名称“唯大”才好,否则怎么会有如此多的企业动辄挂上“国字号”、“省字头”,做足了“名称经济学”的文章,可其中有很多却是“徒有虚名”。现如今,不少企业也悟出这个理,名称再响亮,产品无质量、无市场还是枉然;
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倒是做大做强了。经济学已开始淡化名称价值,更多地追求市场价值。
高校是一个做学问的地方,昔日称为“象牙塔”。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过:我们常用象牙塔一词来比喻大学,就是认为大学是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关注人类命运的崇高学术殿堂。然而,如今“象牙塔”问题不少,既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又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高校唯有跨越“名称教育学”阶段,才能跃进“(实至)名归教育学”层级。
上一篇:华科大航空航天系招高端人才
下一篇:理工大志愿团队农村办“读书会”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