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名校高考降分录取农村考生:中国版“平权法案”
名校分配出一定比例的名额,对特定的农村学生实施降分录取,将成为一种常态。
湖北高考网获悉,15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时公布了专门针对农村学子的自主招生计划,分别取名为“筑梦计划”和“自强计划”。其中,清华对农村学子最多可以降低60分录取。
事实上,近年高考改革的一大方向,就是向寒门子弟倾斜。2014年9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字号高考改革方案”,就明确提出:“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
因为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即使是考同一张考卷,寒门子弟也有种种劣势。所以,近年来,寒门子弟难入名校,已成为饱受诟病的公平问题,甚至衍生出贫困的代际传递的问题。所以,有必要通过“矫正的正义”,在招生中向寒门子弟做出适当倾斜。
如果说,之前这还是一个“理念”的话,如今“对农村降分录取”将成为常态,我们有了中国版的“平权法案”。
也正因为“平权”乃至“逆向歧视”已成为常态,那么,今后舆论讨论的焦点,就应该放在具体的落实措施上,甚至是可能的不足上。要知道,即便是美国的平权法案,也经常被质疑没有真正帮助到底层弱势的黑人孩子,而是让黑人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得了便宜。
那么,这次清华大学最多可降低60分录取,能不能让农村寒门子弟得到这个实惠?如何避免被念歪了经?是否会形成新的社会公平问题?如何体现对城市弱势群体子弟的公平性?这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在改革中解决改革的问题,总比“完美的不改革”要好。清华、北大等名校试行的倾斜性招生,有着重塑社会公平理念的重要意义,但仍需在实践中找到精准发力、定向倾斜的“算法”。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学姐学长同城考生自由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