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成本会计》名词解释
1.产品生产成本: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之和,就是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也称产品的制造成本,简称产品成本。
2.生产费用: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例如一个月)内发生的、用货币额表现的生产耗费。
3.直接生产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4.间接生产费用: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费用。
5.直接计入费用: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生产费用中,可以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可以称为直接计入费用(简称直接费用)。
6.间接计入费用:不能分清哪种产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而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分配计入有关的各种产品成本的费用,可以称为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费用(简称间接费用)。
7.消耗定额:是指单位产品可以消耗的数量限额。
8.定额消耗量:是指一定产量下按照消耗定额计算的可以消耗的数量。
9.材料费用定额和定额费用:则是消耗定额和定额消耗量的货币表现。
10.费用分配:广义的费用分配就是费用划分,也就是前面所述五个方面费用界限的划分,其中包括不需要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的划分。所谓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和原材料费用分配表的分配,都是广义的费用分配;表中分配计入的分配则为狭义的费用分配。
11.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劳动手段(低于1年),包括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等各种用具物品。
12.工资总额:是至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总额。
13.待摊费用:是指本月发生、但应由本月和以后各月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等共同负担的费用。
14.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月计入各月成本、费用,在以后才实际支付的费用,是应付而未付的费用,因而是一种负债。
15.辅助生产费用的直接分配法:采用这种分配方法,不考虑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劳动或产品的情况,而是将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
16.制造费用:是指工业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
17.生产中的废品:是指不符合规定的技术标准,不能按照原定用途使用,或者需要加工修理才能使用的在产品、半成品或产成品。
18.废品损失(净损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和入库后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以及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的废品残料价值和应收赔款以后的损失。
19.停工损失:是指生产车间或车间内某个班组在停工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和制造费用等。
20.约当产量比例法:指月末将在产品的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然后按照完工产品产量与月末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费用和月末在产品费用的一种方法。
21.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是按照产品品种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按照产品的(武汉自考)品种(不分批、不分步)计算产品成本,这种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称为品种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和管理上不要求按照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
22.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是按照产品批别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23.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
24.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最后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分步法,也称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25.综合结转法:采用这种结转法,应将各步骤所耗用的半成品成本,以“原材料”、“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项目综合记入其成本明细账中。综合结转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结转。
26.成本还原:是指从最后一个步骤起,把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的综合成本逐步分解,还原成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原始成本项目,从而求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应的产品成本资料,即将产成品成本还原为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
27.平行结转分步法:是平行结转各生产步骤生产费用中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然后汇总计算产成品成本的分步法,也称不计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28.定额变动差异:是指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
29.工业企业的成本报表:是根据工业企业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核算的账簿等有关资料编制的,用来反映工业企业一定时期产品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水平和构成情况的报告的文件。
30.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对各种成本报表的分析,都要采用这种方法。
31.连环替换分析法:是顺序用各项因素的实际数替换基数,借以计算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