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因素分析
西藏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因素分析
2001-05-17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人类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寻找到一种比较适合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人类能够维持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平衡的发展。作为该系统组成要素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即按自己特有的规律运行发展着,也受其他要素的影响而使其运动轨迹发生偏离。过份强调其中某一要素的发展,而背离其他要素适宜能力,都会导致系统结构紊乱和功能的失调,从而破坏系统的平衡。这样不仅危及当代人类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协调好人口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不论人口发展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这种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西藏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需要在不对后代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协的前提下把人口因素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
一、人口总量、结构及生育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人口增长速度快,西藏和平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工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广大群众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贯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兴旺方针,西藏实施了宽松的人口政策,这对西藏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西藏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开始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西藏总人口在38年间净增104.6万人,由1952年的115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219.6万人。增长91%,年均增加2.75万人,年均增长1.72%。根据每十年的全国性大型人口普查、每五年的简易人口普查和每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进行推算,到1998年西藏总人口为251.54万人,较1952年净增人口136.5万人,增长118.7%,年均增加2.97万人,预计到2000年总人口可达到259.5万人左右。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年龄金字塔底部逐渐收缩,使得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开始转变为缩减型,但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则相反,由于人口长期快速增长反映在年龄金字塔底部的人口数量目前仍在向外扩展,处于增长型阶段。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西藏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6.1%,14岁以下人口比重高,意味着未来进入育龄人群的比例大,这必将促使形成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全区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为21岁,说明年龄构成年轻,即约有一半人口的年龄在21岁以下,预示着有一个庞大的生育年龄人口群,自1990年起十年内每年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口约达4.5万人。问题在于,随着人口基数不断扩大,西藏人口还会有一个较长的增长期,这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十分不利。我们从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来观察,1952全区粮食产量为15.53万吨,到1998年为84.98万吨,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135.1公斤和348.2公斤,粮食产量增加69.4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3.8%,而人均占有量增加213.1公斤,平均每年递增2.1%。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人均占有量的增长速度。两个递增速度间的差异,可以理解为其差额部分是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掉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粮食产量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无限制的盲目增长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定人口规模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口无限制增长同样也会对资源、环境压力加重,这不仅束缚经济发展,也同样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2、生育水平¡
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已逐渐构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育也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在西藏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多育的观念仍然浓厚,多育的行为仍在继续。西藏人口的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具有突出特点。由于西藏是全国仅有的在广大农牧区还未推行计划生育的地方,其生育状况和人口发展较为接近自然增长状态。从育龄妇女构成变化来看,1982年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2%,占全区女性人口47.8%。到了1990年,育龄妇女人数达53.5万人,占总人口24.4%,占女性人口的48.8%,总体上升幅度不大,但育龄妇女人群中,生育旺盛期(20岁―28岁)人数比重则由30.03%提高到了35.15%,上升了5.12个百分点。在两次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的八年间,西藏总人口增长了16.04%,同期育龄妇女人数则增长了18.94%,显示人口增长还将持续。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妇女所生育的孩子中,1―4孩分别占25%、20.3%、14.5%和11.9%,5孩以上占28.3%。孩次率说明,目前大多数西藏妇女生育在三胎以上,出生多孩率超过54%。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为4.22,高于全国其他省区。¡
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西藏的人口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西藏人口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口数量过多既阻碍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由此规定的难以转变的传统观念,又构成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尽快调整目前的人口发展战略,同发展经济一样发展教育事业,。并适当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
1、人口的文盲率。西藏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底,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总人口为219.6万人,其中6岁及以上人口186.3万人,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1.24万人,只占总人口0.67%,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也只有55.14万人,占29.6%。文盲半文盲人口98.09万人,占总人口44.67%、占15岁以上人口的69.34%。从1982年的三普与1990年四普的比较来看,1982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87.28万人,到1990年为98.09万人,平均每年新增文盲1.35万人,但同期文盲率从73.88%下降到69.34%,下降了4.54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则是由人口增长快于文盲人口增长所致。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现有人口增长速度,新增人口将对西藏教育事业产生愈来愈重的压力。
2、在业人口及15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西藏1990年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为110.89万人,占总人口50.5%,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为36.7万人,占在业人口的33.1%,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0.97%,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3.2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5.5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23.35%,文盲半文盲人口74.19万人,占在业人口的66.9%,从所列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呈低文化程度数量庞大,而文化层次越高在业人数越少的金字塔结构。这一现象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在业人口接受现代化技术能力普遍较低,从而对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快速向前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西藏15岁以上人口文化程度平均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来看,1982年为7.61和1.52年,1990年则分别为9.28和1.83年,虽然两指数较1982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没有改变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不利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如文化程度指数只相当于全国的33.7%,教育指数仅及全国的34.8%。这些都充分说明西藏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3、劳动力资源。1990年,西藏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17.2万人占总人口54.65%,比1982年的99.28万人增加了17.92万人,其比重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八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91万人,平均增长速度为2.10%,略快于总人口1.87%的增长速度。因为西藏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处于13.2‰至18.4‰之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压力。反映在产业结构上,从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占 79.57%,第二产业占5.53%,第三产业占14.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小,不合理状态明显,是处于传统经济型阶段。劳动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阻碍着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44.43%,高于同期全国15.88%的平均水平。从劳动力人口来观察,没有受教育或基本没受过教育的人口(含小学文化)占劳动力人口的95%以上,这部分劳动力接受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改变传统陈旧思想观念的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西藏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制约着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环境、气候、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增长的基础是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环境承截力,一但人口增长突破这些因素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必将导至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失调。因此有必要搞清我们西藏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对人口增长所能提供的各个要素的能力及潜力。¡
1、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西藏的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0.2%,每平方公里2人。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面积占全西藏面积的86.1%,超过5000米的面积 占45.6%,约一半属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雪地带,适宜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狭小,人类生存受高原地形、地貌和恶劣的高原气候制约。西藏人口分布,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随海拔高度上升,人口分布减少,人口密度也随之迅速降低,雅鲁藏布江及东部三江流域由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形成了主要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林区,同时也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而藏北高原占全区面积的五分之三,由于气候寒冷干旱,成为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其中与青海、新疆毗邻的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千里荒漠被称为
2001-05-17
当今人类社会最为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围绕这一主题,人类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寻找到一种比较适合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人类能够维持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动态平衡的发展。作为该系统组成要素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各要素即按自己特有的规律运行发展着,也受其他要素的影响而使其运动轨迹发生偏离。过份强调其中某一要素的发展,而背离其他要素适宜能力,都会导致系统结构紊乱和功能的失调,从而破坏系统的平衡。这样不仅危及当代人类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协调好人口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为不论人口发展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这种以人为中心全面协调发展已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和认可。西藏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需要在不对后代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协的前提下把人口因素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
一、人口总量、结构及生育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人口增长速度快,西藏和平解放后,经过民主改革,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工农业生产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广大群众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贯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兴旺方针,西藏实施了宽松的人口政策,这对西藏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西藏和平解放后的1952年开始到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西藏总人口在38年间净增104.6万人,由1952年的115万人增长到1990年的219.6万人。增长91%,年均增加2.75万人,年均增长1.72%。根据每十年的全国性大型人口普查、每五年的简易人口普查和每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进行推算,到1998年西藏总人口为251.54万人,较1952年净增人口136.5万人,增长118.7%,年均增加2.97万人,预计到2000年总人口可达到259.5万人左右。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而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年龄金字塔底部逐渐收缩,使得全国人口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开始转变为缩减型,但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则相反,由于人口长期快速增长反映在年龄金字塔底部的人口数量目前仍在向外扩展,处于增长型阶段。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西藏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36.1%,14岁以下人口比重高,意味着未来进入育龄人群的比例大,这必将促使形成较高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全区人口平均年龄中位数为21岁,说明年龄构成年轻,即约有一半人口的年龄在21岁以下,预示着有一个庞大的生育年龄人口群,自1990年起十年内每年进入生育年龄的人口约达4.5万人。问题在于,随着人口基数不断扩大,西藏人口还会有一个较长的增长期,这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十分不利。我们从粮食产量及人均占有量来观察,1952全区粮食产量为15.53万吨,到1998年为84.98万吨,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135.1公斤和348.2公斤,粮食产量增加69.4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3.8%,而人均占有量增加213.1公斤,平均每年递增2.1%。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人均占有量的增长速度。两个递增速度间的差异,可以理解为其差额部分是被新增人口所消耗掉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粮食产量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无限制的盲目增长其后果将十分严重。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一定人口规模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口无限制增长同样也会对资源、环境压力加重,这不仅束缚经济发展,也同样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2、生育水平¡
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已逐渐构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育也已愈来愈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在西藏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多育的观念仍然浓厚,多育的行为仍在继续。西藏人口的发展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具有突出特点。由于西藏是全国仅有的在广大农牧区还未推行计划生育的地方,其生育状况和人口发展较为接近自然增长状态。从育龄妇女构成变化来看,1982年育龄妇女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2%,占全区女性人口47.8%。到了1990年,育龄妇女人数达53.5万人,占总人口24.4%,占女性人口的48.8%,总体上升幅度不大,但育龄妇女人群中,生育旺盛期(20岁―28岁)人数比重则由30.03%提高到了35.15%,上升了5.12个百分点。在两次人口普查(1982年和1990年)的八年间,西藏总人口增长了16.04%,同期育龄妇女人数则增长了18.94%,显示人口增长还将持续。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妇女所生育的孩子中,1―4孩分别占25%、20.3%、14.5%和11.9%,5孩以上占28.3%。孩次率说明,目前大多数西藏妇女生育在三胎以上,出生多孩率超过54%。西藏妇女总和生育率为4.22,高于全国其他省区。¡
二、人口质量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西藏的人口文化素质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西藏人口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口数量过多既阻碍经济的发展,又影响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由此规定的难以转变的传统观念,又构成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全面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尽快调整目前的人口发展战略,同发展经济一样发展教育事业,。并适当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
1、人口的文盲率。西藏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底,文盲半文盲比重高。据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总人口为219.6万人,其中6岁及以上人口186.3万人,大学文化程度(含大专)1.24万人,只占总人口0.67%,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也只有55.14万人,占29.6%。文盲半文盲人口98.09万人,占总人口44.67%、占15岁以上人口的69.34%。从1982年的三普与1990年四普的比较来看,1982年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87.28万人,到1990年为98.09万人,平均每年新增文盲1.35万人,但同期文盲率从73.88%下降到69.34%,下降了4.54个百分点,这一现象则是由人口增长快于文盲人口增长所致。同时也反映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满足现有人口增长速度,新增人口将对西藏教育事业产生愈来愈重的压力。
2、在业人口及15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程度。西藏1990年人口普查中在业人口为110.89万人,占总人口50.5%,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在业人口为36.7万人,占在业人口的33.1%,其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0.97%,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3.25%,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5.5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在业人口的23.35%,文盲半文盲人口74.19万人,占在业人口的66.9%,从所列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呈低文化程度数量庞大,而文化层次越高在业人数越少的金字塔结构。这一现象无法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在业人口接受现代化技术能力普遍较低,从而对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快速向前发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知识经济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西藏15岁以上人口文化程度平均指数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数来看,1982年为7.61和1.52年,1990年则分别为9.28和1.83年,虽然两指数较1982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没有改变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的不利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甚远。如文化程度指数只相当于全国的33.7%,教育指数仅及全国的34.8%。这些都充分说明西藏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3、劳动力资源。1990年,西藏劳动力资源总量为117.2万人占总人口54.65%,比1982年的99.28万人增加了17.92万人,其比重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八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91万人,平均增长速度为2.10%,略快于总人口1.87%的增长速度。因为西藏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处于13.2‰至18.4‰之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使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压力。反映在产业结构上,从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占 79.57%,第二产业占5.53%,第三产业占14.9%,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小,不合理状态明显,是处于传统经济型阶段。劳动力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阻碍着对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44.43%,高于同期全国15.88%的平均水平。从劳动力人口来观察,没有受教育或基本没受过教育的人口(含小学文化)占劳动力人口的95%以上,这部分劳动力接受科学技术知识的能力,改变传统陈旧思想观念的能力都是比较有限的,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西藏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制约着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环境、气候、资源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增长的基础是要依赖于自然、资源、环境承截力,一但人口增长突破这些因素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必将导至社会经济系统结构紊乱、功能失调。因此有必要搞清我们西藏所处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对人口增长所能提供的各个要素的能力及潜力。¡
1、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
西藏的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八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0.2%,每平方公里2人。平均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面积占全西藏面积的86.1%,超过5000米的面积 占45.6%,约一半属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雪地带,适宜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的空间狭小,人类生存受高原地形、地貌和恶劣的高原气候制约。西藏人口分布,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随海拔高度上升,人口分布减少,人口密度也随之迅速降低,雅鲁藏布江及东部三江流域由于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形成了主要的农区、半农半牧区和林区,同时也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而藏北高原占全区面积的五分之三,由于气候寒冷干旱,成为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其中与青海、新疆毗邻的唐古拉山与昆仑山之间的千里荒漠被称为
结束
本文标签
特别声明: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湖北自考网”的,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湖北自考网(www.hbzkw.com)”,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2.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实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沟通解决。最新官方信息请以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及各教育官网为准!
"西藏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因素分析" 相关文章推荐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汇总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汇总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9)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9)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8)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8)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7)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7)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6)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6)
-
302023-03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5)湖北自考专科法律毕业论文(5)
限时,免费获取学历提升方案
已帮助10w万+意向学历提升用户成功上岸
推荐信息
-
毛泽东思想概论
培训优势:课时考点精讲+刷题+冲刺,熟练应对考试题型。全程督促学习,安排好学习计划。 毛泽东思想概论...自考培训 -
英语二
本课程既是一门语言实践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素质课程,它以培养学习者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为目标,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 英语二...自考培训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自学考试大纲和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进程,共产主义社会及其进程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培训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科学性、知识性以及实践性和修养性。它包罗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本质、学习成才和法律本质等内容,指导和回答大学生在人生、抱负、信念等方面遍及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考培训 -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依据中央审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大纲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设计了十章,集中讲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到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16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 中国近代史纲要...自考培训
湖北自考动态
自考热门标签
微信公众号
考试交流群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湖北省自考政策、通知、公告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课程。